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营养不良。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及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包括血浆白蛋白、各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少量结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总量为6.5~7.8g%。若血浆总蛋白质低于6.0g%,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对低蛋白血症一般经及时、合理的治疗,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病因分析

体液的渗透压与其所含溶质的分子量成反比,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是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血浆与组织液的总渗透压相差不大,但因血浆内所含不能渗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白蛋白较多,故血浆的渗透压较高,从而使水分有从组织液进入血浆的趋势。血浆白蛋白减少时,有效渗透压减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而出现浮肿,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胸水及腹水,此外,还可有性功能减退、闭经、骨质疏松、机体抵抗力差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者可有出血倾向。

临床表现

除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营养不良。氮负平衡使皮下脂肪和骨骼肌显著消耗,病人日益消瘦,严重者呈恶液质状态。胃肠道粘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酶减少,因而食欲差。疲乏、无力也是常见症状,病人不爱活动,体力下降,反应渐趋迟钝,记忆力衰退。多有轻、中度贫血,经常头晕,可有体位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浮肿的发生与血浆有效渗透压减低有关。

危害:

一、由于大量蛋白尿的排出,肝脏合成蛋白供给不足,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液中的蛋白减少后,就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下降,胶体渗透压下降失衡,血浆内的水分就会外溢,并积聚到组织和体腔中,肾病综合征危害会导致人体高度水肿;

二、在人体处于低蛋白血症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服用药物即会因为与蛋白的结合机会减少,使之不但不能很好与蛋白结合被人体吸收,产生有效作用;反而会导致药物呈游离状态溶解在血液中,游离积聚,从而导致血药浓度升高,药毒性增大,对人体造成药物性肾病综合征危害。

检查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6个月至5岁之间的儿童面和足部出现水肿,甚者波及全身。白皙皮肤儿童有特异性皮损,开始为红斑,压之能消退,随之发生小的暗紫色斑,边界清,高于周边皮肤,压之不褪色,表面发亮,触之有蜡样感,尔后变成干燥、棕色或黑色斑,上有裂纹。好发于受压部位,如粗隆、膝、踝、肩、肘和躯干受压处,亦可发生在潮湿部位,如尿布区,以后不规则布于全身,呈剥脱性皮炎样表现。轻型病例仅于胫前、大腿外侧、背部等处出现沿皮肤切线排列的龟裂(称“马赛克”皮肤)和脱屑。严重病例有大面积糜烂和表皮缺失,愈后留有色素沉着,特别在前额、臀、骶尾和足背等处。因皮肤变薄、膨胀和色素减退而变苍白,以黑肤色种族患者为甚,常首发于口周,亦可位于小腿,也可因摩擦、创伤和溃疡而继发脱色斑。偶尔在足背、臀以及与压力无关的部位形成大疱、或浅或深的溃疡、坏死。于背、下腹和下肢偶见瘀点。晚期病例在耳廓周围、膝上、肘前、腋、趾间、包皮和唇中部出现线状皲裂。可以检测血浆总蛋白质。

检查

鉴别诊断

食疗

鉴别诊断

低蛋白血症需要做如下鉴别:

①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厌食,如严重的心、肺、肝、肾脏疾患,胃肠道淤血,脑部病变,消化道梗阻,摄食困难如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胆道疾患、胃肠吻合术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②蛋白质合成障碍。各种原因的肝损害使肝脏蛋白合成能力减低,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

③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消化道溃疡、痔疮、钩虫病、月经过多、大面积创伤渗液等均可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质丢失。反复腹腔穿刺放液、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治疗时可经腹膜丢失蛋白质。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可有大量蛋白尿,蛋白质从尿中丢失。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巨肥厚性胃炎、蛋白漏出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也可由消化道丢失大量蛋白质。

④蛋白质分解加速。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蛋白质分解超过合成,而导致低蛋白血症。

预防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dohkm.com//kcyyy/183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