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06/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这种被称为“早癌“的癌前疾病,在陈卫建教授的门诊中非常多,并且近年来患有这个疾病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该疾病的确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若不积极干预,距离癌变可能只是一步之遥。

陈卫建教授对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创经验方七白粉和三草调胃汤,临床上取得不错的效果。所以今天,我们就邀请陈教授为这一疾病给大家进行详细的科普,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陈卫建教授在看诊

01

胃癌的癌前病变

我国胃癌前病变的患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大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当出现症状后往往为时已晚。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与胃癌关系较为密切。

胃腺癌发生的Correa演变模式为学界普遍认可。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诊治、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胃癌风险预测、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和评价等方面,中西医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共识。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得到普遍认同的肠型胃癌Correa演变模式为:正常胃黏膜在Hp感染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从炎症发展至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腺癌。

肠化、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均属于胃癌前病变。

02

胃癌癌前病变因何而来?

1.Hp感染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感染可在人-人之间传播。因此Hp胃炎不管有无症状和(或)并发症,均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2.胆汁反流/长期服用某类药物

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包括阿司匹林)等药物和乙醇摄入。

3.自身免疫性胃炎

主要表现为以胃体为主的萎缩性胃炎,伴有血和(或)胃液壁细胞抗体和(或)内因子抗体阳性,严重者因维生素B12缺乏而有恶性贫血表现。

4.心理因素

长期的焦虑、紧张、精神压力大,均会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

5.饮食及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喝酒、无规律饮食、暴饮暴食、过多食用腌制食品等也是引发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陈卫建教授从事临床治疗多年,对本病有着较深的理解。陈教授认为,从中医的角度在病因病机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产生,主要有四点:

1.以脾胃虚弱为发病根本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缓慢发展的疾病,脾胃虚弱,运化水谷不力,导致人体元气不足,容易致病,引起气滞、食阻、湿滞、血瘀等一系列病理产物。

2.气血瘀滞贯穿整个过程

从疾病发生的过程来说,因为症状的不典型,等到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病程较长,导致“久病入络”,再者虚不统血、气血生化不力等因素亦导致血瘀。

3.肝气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

脾主升清,胃主通降,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而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当情志过怒,怒则伤肝,又加上脾胃本虚,则肝气更易犯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

4.久处湿地,饮食不节,易湿邪致病

临床上这类的患者多表现为:口苦口黏腻、大便稀溏、纳呆,肢体困重,舌红、苔腻、舌边有齿痕,脉濡等一系列湿证表现。

03

中医药如何截断癌前病变?

陈教授认为治病求本,即要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从而确定相应的证型,治疗上因人因时制宜。陈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结合理论创有经验方七白粉以改善瘀血,独创三草调胃汤以逆转肠化生。

1.注重补虚培土,补虚着手

既然脾胃虚弱是发病的根本,那么在临床治疗上,陈教授常以四君子汤等健脾方为底方,再结合患者的兼有症状进行加减治疗。

2.注重活血化瘀,从淤而治

陈教授在临床上看到大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伴有肠化生者,有胃脘腹痞满、刺痛、胀痛,疼痛部位固定,口干不欲饮,甚至可以形成痞块,按之坚硬不移,舌紫黯或有瘀斑,舌下脉络紫暗等瘀象,故用丹参饮合用三七、桃仁、莪术等活血药物随症加减。

3.注重气机条畅,以通为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脾胃功能失调,甚至于有些患者情志易怒,压力过大,从而导致肝火旺乘脾,影响脾胃的功能。陈教授在临床上以柴胡疏肝散为底方随症加减,调理气机。

4.注重健脾祛湿,从湿而治

陈教授用平胃散、连朴饮、五苓散为基础方随症加减,若寒湿则加用吴茱萸、肉桂、干姜等温里祛湿药;若湿热则加蒲公英、半枝莲、车前草、通草、茵陈、白花蛇舌草等清热祛湿药,尤其善用土茯苓、干姜。

综上所述,陈教授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发生的根本病机。故在临床上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通过四诊合参,同时借助现代技术,即通过胃镜和病理活检提示的胃黏膜萎缩性程度和肠化程度有利于指导疾病的治疗,抓住主要病机,再根据兼夹症加减治疗。

最后,再提醒一下大家:胃癌及胃癌前病变通常与年龄、家族遗传、饮食习惯等有密切关联,通常建议有条件的人例行检查胃肠镜,明确身体状况。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医院就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dohkm.com//kcyhl/18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